陶弘景,山中宰相自逍遥
陶弘景,字通明,晚年自号华阳隐居,系南北朝时期建康(今江苏南京)人士,一生历经宋、齐、梁三朝,享年八十一岁。
陶弘景出生前,其母郝氏梦见百龙自怀中游出,并有两位天人手持香炉前来。郝氏醒来后便怀上身孕,十月怀胎后诞下陶弘景。
陶弘景出身于书香门第,然家境并不宽裕。幼时,其父遭妾室所害,陶弘景目睹家庭惨剧,此后终身未娶。身处乱世,目睹兵戈战乱、生灵涂炭,他感悟到人生无常。十岁那年,他阅读葛洪的《神仙传》,由此萌生修炼成仙的志向。
陶弘景自幼勤勉好学,十七岁时便享有“才子”美誉。适逢萧道成建立南齐,陶弘景在朝中历任各类文职官员,因避免卷入朝廷内斗,仕途并不顺遂,直至三十六岁才晋升为六品官。陶弘景深感仕途无望,遂上表请辞,并将朝服悬挂于皇宫神虎门上。齐高帝萧道成见其去意坚决,准其所请,并赏赐锦缎及茯苓、白蜜等道家养生之物。
展开剩余77%陶弘景离开京城还乡的那天,建康城中赶来送行的人络绎不绝,王侯公卿、达官贵人等纷纷齐聚十里长亭,并备下酒宴为他饯行。一时冠盖如云,沿途车马喧嚣,堪称一时之盛况。然而,陶弘景辞官前仅是微不足道的六品官员,为何会受到如此隆重的礼遇呢?原来,齐高帝萧道成对一个请求辞官的六品小官赏赐如此丰厚,令众官员纷纷猜测,认为陶弘景虽官位低微,却备受皇帝器重。大家难以洞悉陶弘景的请辞与萧道成的厚赏之间的奥秘,为了趋炎附势,纷纷前往送行。
辞官隐逸是士大夫博取名声的常见手段,陶弘景正是借此一举成名,赢得了丰厚的政治资本。
陶弘景辞官后,来到道教名山——当年三茅真君修行的茅山,开始了后半生四十余年的隐居修道生涯。他在茅山建造了一座道馆,名为“华阳陶隐居”。从此,凡与尘世中人的往来书信,陶弘景皆署以“隐居”之名。
陶弘景在茅山过着颇为悠然自得的生活,遍历名山,寻访仙药,身轻体健,性爱山水。他曾对门人感慨道:“当年我见过许多达官贵人的朱门广厦,也知晓他们享受的荣华富贵,但我并不愿置身其中。我渴望站在高耸云天的山巅俯瞰大地,尽管攀登艰难,但我始终向往登临绝顶。在齐为官时,我的仕途并不顺遂。然而,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,这才有了今日的悠闲岁月。”
陶弘景隐居茅山之后,朝野上下并未将他遗忘。东阳太守沈约,作为当时著名的文人、学者,亦对陶弘景的为人深怀仰慕,屡次邀请他前往府上做客,然而陶弘景始终不为所动,坚决辞谢。
在茅山,陶弘景建造了一座三层别馆,自己居住于顶层,弟子们居于中层,宾客则住在底层。自此,陶弘景彻底与外界隔绝,每日仅由一名家童送水送饭。
陶弘景放弃了年轻时的诸多爱好,唯独钟爱聆听风拂松林之声,于是在住处四周广植松树。每当山风吹拂,松涛阵阵,他便沉浸其中,乐而忘返。偶尔,他也会漫步山间,欣赏自然景致,其潇洒散淡的风度常令人误以为他是世外仙人。
陶弘景隐居茅山期间,南朝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,萧衍推翻齐朝,自立为帝。由于陶弘景早年与萧衍有过交往,便主动上表致意。次年,萧衍登基称帝,其心腹谋士范云、沈约等商议国号事宜,陶弘景得知后,建议以“梁”为国号,此议最终被萧衍采纳。萧衍即位为梁武帝,对陶弘景礼遇备至,书信往来频繁。
梁武帝多次派遣使者前往茅山,邀请陶弘景出山为官,但均遭其婉拒。相传某次,梁武帝派遣一名官员携带亲笔书信至茅山,恳请陶弘景出山辅佐,以社稷黎民为念。陶弘景阅毕书信,沉吟良久,随后默默走到书案前,铺纸研墨,挥笔画下一幅画作:画中两头牛,一头悠然卧于水草之间,另一头则戴着缰绳,被人牵着牛鼻子前行。
梁武帝萧衍观赏了这幅画作,深知陶弘景不愿为世俗所累,便不再勉强。然而,每逢朝中军政要事,梁武帝总会派遣使者前往茅山咨询陶弘景,茅山与都城建康之间的书信往来络绎不绝。时人因而称陶弘景为“山中宰相”。
梁武帝对陶弘景的礼遇极为优厚。得知陶弘景炼丹缺乏材料时,他立即派人送去黄金、朱砂、雄黄等物资。后来,梁武帝还专门派遣人员在茅山为陶弘景修建了一座朱阳馆,足见梁代统治者对他的敬重之情。
陶弘景一生学识广博,在医药、冶炼、天文、地理、生物、数学等领域均有显著成就。他遍览数百年药书,编撰了七卷本的《本草经集注》,在医药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。
在冶金方面,陶弘景同样贡献卓著。其著作中提及的“灌钢”冶炼法,对冶金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陶弘景八十一岁高龄时在茅山羽化登仙,朝廷追赠中散大夫衔,谥号贞白先生。
后世以茅山为祖庭,继承上清派而发展壮大的茅山派,尊陶弘景为上清派的第九代宗师。茅山派博采众家修炼道术之长,奉行远离尘世的清修理念,历代高道辈出,如王远之、潘师正、司马承祯等,均为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。
发布于:江苏省中金宝配资,配资门户网站都有什么,个人配资是否属于非法经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